母亲病故后,菲利普·肯尼科特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追忆母亲,是为《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只是,“伤口”太深回忆往事时作者说什么也无法摆脱疼痛,以致一本《复调》读得我们沮丧不已,并情不自禁地猜想:假如没有巴赫,他能完成《复调》吗?
■吴玫
(资料图片)
对菲利普·肯尼科特《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的阅读建议是,手边放一张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唱片,随时聆听。
“对于一部分变奏曲来说,速度和清晰度构成了最主要的挑战,比如变奏5和23;还有一些变奏的根本难点在于装饰音,比如变奏7;而包括变奏6和9在内的其他变奏曲虽然更舒缓,却需要规划好每一根手指的动作。在变奏5中,一上来右手先弹一段疾行的旋律线,然后换成左手,飞驰的线条贯穿了一场简简单单却动人心弦的对话——听上去仿佛是两件木管乐器(可能是一支巴松管和一支长笛)一边叽叽喳喳地一唱一和,一边追逐着同一个乐思。”这是出现在《复调》里的第一段细论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文字,它不再是乐评人被所听作品感动后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心得,而是沉浸其中后所发出的有相当技术含量、能帮助读者真正听懂巴赫的指南。
虽然有一个副书名“巴赫与生命之恸”,就算覆盖掉副书名的巴赫二字,喜欢巴赫的乐迷只要看到封面上“复调”二字,大概就能猜出这是一本与巴赫相关的书籍。复调,是指将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结合起来的音乐表现手段,而将复调技巧发展到最高峰的,非巴赫莫属。不过,菲利普·肯尼科特替这本书取名“复调”,并非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这是一本论述复调的著作,他只是借用复调这一概念,表明他的书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叙述线条组合而成。一条叙述线,如前所述,作为一个会弹一点钢琴的古典音乐评论家,菲利普·肯尼科特通过详细描述自己学习弹奏《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来展示给读者《哥德堡变奏曲》的美妙,不仅仅因为它的咏叹调有着百听不厌的动人旋律,更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整体形式达到了人类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复杂、最细微的境界”,这一条,对资历尚浅的古典音乐乐迷来说,是很难自己摸索到的,那么,菲利普·肯尼科特的精讲,则是我们步入巴赫音乐城堡的通途之一。
边听唱片边读他的精讲,阅读不再是面对白纸黑字的寂寞过程,我们的思考会在巴赫的音乐中愈加条分缕析——这也是菲利普·肯尼科特在母亲去世后选择学习弹奏《哥德堡变奏曲》来归置对母亲的复杂感情的缘由吧?
是的,母亲是菲利普·肯尼科特写作《复调》更直接的理由,因而母亲的故事就是《复调》的另一条叙述线,它与作者学弹《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扭结在一起,从而使得副书名“巴赫与生命之恸”落到了实处。
19岁时为了结婚母亲不得不放弃学业,而外公坚决不同意她学习钟情的医学,更成了母亲心中永远消解不掉的块垒。在后记中,菲利普·肯尼科特称自己的父亲“善良、体贴、诚实、舍己为人”,但父亲的好脾气却不能改变母亲将对生活的抱怨化作坏脾气随时倾泻给家人。在母亲于2010年去世前,菲利普·肯尼科特家的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怎么可能充满欢声笑语呢?只因为在自家园子里栽种了不少茄子,哪怕孩子们都极不喜欢吃茄子,茄子成熟后母亲就让孩子们顿顿吃茄子。忍受不了的孩子们宁愿饿肚子将茄子偷偷喂给了家里的宠物狗,不料,他们的小伎俩被母亲发现了。母亲会怎么反应?假如不是菲利普·肯尼特科的亲口陈述,怕是谁都不会相信他们的母亲竟然会这样惩罚孩子们。她从宠物狗的嘴边夺下茄子,重新装进餐盘端给孩子们:既然狗可以吃你们剩下的,你们为什么不能吃狗剩下的?母亲说。她真的不知道此举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伤害吗?
母亲病故后,菲利普·肯尼科特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追忆母亲,是为《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只是,“伤口”太深回忆往事时作者说什么也无法摆脱疼痛,以致一本《复调》读得我们沮丧不已,并情不自禁地猜想:假如没有巴赫,他能完成《复调》吗?
后来,菲利普·肯尼科特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学位后,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荣升为《华盛顿邮报》的首席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于2000年和2012年两度入围普利策奖决选,并如愿地在2013年荣膺普利策奖批评类奖项——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心理不那么健康的家庭,菲利普·肯尼科特是如何避免让窒息的家庭气氛影响自己和避免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他说,是因为自己喜欢巴赫,喜欢巴赫的恰空,喜欢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而他在自己从咏叹调开始、一个变奏曲一个变奏曲地学着弹奏《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中,插入对母亲的回忆,此种“复调”手法让读者坚信,作者所言都是心声。
菲利普·肯尼科特说,他只有弹奏着《哥德堡变奏曲》才能将母亲的故事讲完,如此,书中母亲的故事与作者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心得便呈现出复调状态,两个“声部”的线条被作者结合得堪称完美,从而使得他解读的《哥德堡变奏曲》不再难以进入,母亲的故事也因为有《哥德堡变奏曲》的“伴奏”,阴鸷的底色里透进了一线光亮。
只是,这种结构给阅读者提出了一个要求,最好是边听唱片边读书,格伦·古尔德的版本、图雷克的版本、齐默尔曼的版本、朱晓玫的版本……都可以。等到我们认可的菲利普·肯尼科特的观点,亦即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总有一剂良药能缓释生命之恸,比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再跟随他的引导学会鉴赏不同版本,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伟大的钢琴家们也在用巴赫的伟大作品来纾解心中的积郁,听,他们在自己的演绎中揉入了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