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世界的啤酒都是“苦”的。

A股啤酒上市公司(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等)在去年纷纷大涨甚至创出历史新高,看似风景独好,实际上也暗藏隐忧和焦虑。

萎缩:销量困在人口结构里

喝不动啤酒这事非中国独有,复盘不同国家的啤酒发展史,销量的峰值回落乃是一种必然,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经历了相同的情形。探其根源,虽国情各异,但主要矛盾皆是人口结构的变迁。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截取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1964年,美国迎来第一波婴儿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不断提升,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25.8加仑的顶峰,随后不断下滑

日本啤酒消费量的最高水出现在1994年,当年日本的人均啤酒消费量达到55升,而这同样是日本劳动力人口占比最高的时期。此后,日本急速坠入老龄化社会,在经济一蹶不振的社会背景下,人均啤酒销量进入下行通道。

我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2012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劳动力总人口在2018年达到顶峰值后也进入下降通道。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啤酒产销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单边下滑

对于啤酒产业来说,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中国已经连续七年下滑,目前仍未见底。

精酿啤酒强势崛起,从背后捅了主打工业拉格的国内啤酒企业一刀。

冲击:精酿强攻拉格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采用巴氏酵母,且酵母在罐底发酵,后期不仅要通过巴氏杀菌来提高保鲜时间,还要过滤;而后者采用酿酒酵母,且酵母浮在酒液上方发酵,发酵完成后无需高温巴氏杀菌。

精酿啤酒一般采用艾尔工艺,发酵过程能持续一两个月。

精酿啤酒一般只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进行酿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而工业啤酒则经常会用玉米、大米等粮食替代麦芽。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钱,要知道,最贵的啤麦是普通大米价格的10倍左右。

风味淡且千篇一律,工业啤酒已经拴不住人们的胃了,口味和样式丰富多元的精酿啤酒成为新宠。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只有75家精酿啤酒企业,而目前这一数据已经接5000家。这意味着,有5000个大小精酿品牌在暗线上与啤酒巨头们抢夺市场。

当然,巨头们也不会坐以待毙。

但在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下,后知后觉的本土头部酒企终究还得面临外资和独立精酿厂商的双重夹击。百威和嘉士伯凭借先发优势遥遥领先,“熊猫精酿”“高大师”等新势力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成长。已经停产的力波啤酒也复活了,就连盒马、王老吉、泸州老窖、海底捞这些门外汉也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目前国内精酿啤酒占全部啤酒消费量的1.9%,美国的这一数据是12.4%。随着消费者“教育”的持续,精酿啤酒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势必还会提升,从而在量上对工业啤酒市场形成分流。

量不够,价来凑。

不过天价啤酒并不是用来贡献业绩的,而是啤酒厂商在向外传递信号,告诉消费者:我们要走高端路线了,你们做好迎接涨价的准备。

本土公司敢于提价主要基于两个逻辑,第一,对比海外品牌有提价空间;第二,提价之后能卖的出去。

过去几年,以华润、青啤、重啤为代表的本土酒企的提价实际上是在拉与百威、嘉士伯等海外高端品牌的价格剪刀差,并与其在中高端领域直接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海外品牌之前留下的价格真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啤酒市场的提价空间还有多少?或者说高端市场是否大到能支撑所有品牌都实现升级呢?

2019年,国内市场中高端拉格的占比只有11%,同期欧、美、日、韩的均占比为40%,德、法、英等欧洲国家的这一数据更是接60%。目前全球啤酒吨价的均值约为6325元,日本和美国则分别在10000元和8000元左右,国内主要啤酒企业的吨酒价集中在3000-4000元的区间内。

图片

▲图片截取自东方证券

百威当下的命运是最好的佐证。

百威现在的困局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啤酒作为非必需消费品,在现有的价格基础上涨价已经很难了;第二,高端市场已经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虽然国产品牌硬刚外资获得短期胜利,但它们的加入很可能将产业推向内卷,与发达国家在理论上的鸿沟难以在现实中被填

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均数是32189元,而日本人的均年收入约合25万元人民,美国的人均年收入接5万美元,差距悬殊,更不要说中国人实际上把赚到的绝大部分钱还了房贷。

纵使华润CEO为营销而放出“醴与茅台同桌一点都不违和”的豪言壮语,但啤酒在高端酒局中依然难以获得身份认证,在某电商台上,“醴”的销量也不过几百份。啤酒的基本盘依然集中在地摊、小饭馆再加上KTV,说白了就是要面对最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这部分群体却在悄悄的捂紧钱袋子,社零同比增长率在2018年之后急速下坠,到2020年已经降为负值。“未富先老”这一个词等于分别从量和价的维度给了啤酒行业双重打击。

图片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30多年前,一个20岁的复旦学生骑着自行车一路北上,归途路过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这里,他省了两顿饭的钱,终于喝上了一杯当时的“大牌奢侈品”:青岛啤酒。

作为顶级投资大佬,郭广昌很早就被冠以“中国巴菲特”的头衔,他从啤酒行业中撤退确有巴菲特“不做看不懂的投资”的影子,也足见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高明。

关键词: 连续下滑 啤酒股 啤酒上市公司 华润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