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の茶率先IPO,虽然流血,但也捂着脑门上市了。紧接着,喜茶传出600亿高估值的消息。

创投市场风云变化,从钱的维度看,茶饮市场似乎仍未到头。

今年上半年,茶饮市场披露的投资金额高达53.4亿,这是10年来最高峰,要知道,2021仅仅过了半年,2020年融资总额为1.7亿,还不够2021半年时间的一半。

茶饮市场还有容量吗?

可以肯定的是,奈雪の茶和喜茶并不具备唯一。从竞争格局看,茶饮行业,还有大批人正在排队,等着与喜茶们一分高下。钱,不是问题。

但这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投资人们真金白银的投入,深层的逻辑是什么?待到上市解禁后,他们能赚到钱吗?

茶饮行业的高估值,是一场消费品牌的盛宴,还是投资机构“人傻钱多”?

64亿才投出一家上市茶企,还有茶饮项目仍在持续融资

奈雪の茶完成了茶饮第一股的冲刺,头部的喜茶也被爆完成新一轮融资。看上去行业格局初定,但还有更多茶饮企业也在冲刺。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我国在业/存续奶茶相关企业(包含个体户)32.7万家;从十年注册量变化趋势来看,2010年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仅2354家,2015年突破1万家,2018年突破4万家,2019年增至6.1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量8.1万家,2021上半年新增4.5万家。

32万+奶茶企业的背后,站了多少投资人?

2021上半年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事件15起,披露金额超50亿元,融资事件和披露金额均高于去年全年。

具体来看,沪上阿姨、奈雪の茶、喜茶等较为知名的奶茶品牌获得融资,其中奈雪の茶获得58.58亿港的战略投资,并于6月30日赴港上市;喜茶完成D轮融资,沪上阿姨则获得了一笔亿元的A+轮融资,资本市场对知名品牌仍然信心十足。

虽然茶饮行业的竞争经过了几年的竞争,诞生了喜茶这样的大明星,但现实是,仍有新的玩家入局。除了头部项目融资,未来茶浪、茶生活、茶小空等项目也在今年完成融资。

比如,今年完成了2轮融资的茶小空,诞生于2020年,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DST Global、光速中国、动域资本。虽然成立刚两年,但今年3月和6月,茶小空快速完成了两轮融资。

再如成立于2018年的茶生活也已经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同创伟业、麦星投资、益富海资产管理等。

一级市场上,新晋、头牌纷纷融资,茶饮赛道绝对不缺钱和投资人。二级市场同样热闹。奈雪の茶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19.8港元,集资净额48.4亿元。根据奈雪の茶方面披露,香港IPO股票发行面向散户部分获得432倍超额认购。

上市前风生水起,但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开盘跌5%。截至收盘,股价跌幅扩大至13.54%,总市值293.63亿港元。而截至7月6日收盘,市值跌倒279.91亿港元。

在奈雪の茶这一案例上,一级市场累计注入了超过64亿的资金,才投出一家上市公司,未来,更多的茶饮企业上市,或许需要的更多。

但高额的投入,能带来回报吗?

是资本赌注,还是机构太有钱了?

不仅仅是茶饮行业,纵观整个大消费赛道,高估值遍地都是。

原因何在?是机构太有钱了,还是行业规模效应?从机构角度看,消费股似乎更具有确定,从行业规模看,消费品牌快速复制的能力是其他行业难以媲美的。

即便如此,海底捞值2600亿吗?有机构测算,海底捞还能开1200家门店,按照单店利润乘以门店数量,得出了未来的最高估值,有投资方直接按照这一估值开价。但问题是,这是在透支未来业绩。

在消费行业,除了茅台等少数有定价权的企业,诸如海天味业、涪陵榨菜、绝味食品等品牌去年以来市值高企,原因就是在透支未来5-10年的业绩。

一级市场投资人常常说,“要着眼于未来,用时间填高估值。”“看项目看的是未来的体量。”不过,一旦业绩不如预期,未来股价大概率难再涨上去。

业内也有人指出,“科技股始终起不来,市场钱又多,泡沫就会继续吹。”截至去年年底,食品饮料行业的估值52.8倍,已是10年来的历史最高位。食品饮料属于“必选消费”,是受疫情冲击最小,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疫情过去,溢价逐渐复,往后看这样高的市盈率水,相当于用科技股的增长给食品饮料行业估值,增长能否兑现,存在巨大疑问的。

泡沫这么大?还有人投吗?

完美日记、元气森林都在验证消费品类的投资逻辑。虽然贵,但相信未来的大有人在。不过市场也开始分化。一部分投资人对高估值敬而远之。另一类则勇于下注头部。传统投资人认为,“靠高折扣吸引来的流量是垃圾流量,没有忠诚度,更重要的应该是依靠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来吸引客源。”

奶茶行业有忠诚度吗?

茶饮企业没有过高的行业壁垒,门槛不高,容易被复制。如果一直有资本支持,新品牌出现的机会很大。奈雪の茶也在讲供应链的故事,不过,供应链的打造需要行业规模化的发展。目前,上游种植仍在发展中期,没有标准化流程,也难圆供应链故事。

“占领用户心智”是消费品牌常讲的故事。没有进入门槛,就用“抢心智”“占市场”来衡量。但事实上,下一个奈雪の茶、下一个喜茶诞生时,消费者难道就不会付费吗?

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品牌把投资人的钱砸在营销上,通过大规模的营销,快速吸取流量。但流量不等于品牌,流量也是流动的。投资人总是期待,当一个品牌的某个产品市占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拓展新的产品线或规模,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这也造成了,产品更新迭代极快,却很少能有留存下来的东西。

过去,可口可乐也通过广告快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但多年来可乐已经是一种饮料种类,而非一个品牌这样简单。同时,市场也有老干妈这样,不打广告依旧屹立不倒的品牌。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产品能否抓住消费者的心,但绝非是仅仅通过广告抓住。

巴菲特曾强调,要投资品牌,但品牌是什么?

高瓴消费行业负责人李岳曾直言,“费用的本质是获取用户的成本。那么毛利率的本质是什么?毛利率的本质是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

“假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生意,这个生意成本是50块钱,可以卖100块钱,能赚到20块钱的净利润。但是很快B也发现了这个生意,他也搞了一个成本50块钱的东西,他卖98块钱。如果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为零,那么消费者会全部转移到B的身上,B可以赚18块钱。A一看没有生意了,就会通过降价的方式或者增加费用的方式把用户再拉回来。这样一来一去均回报率回到4~5%,还不如存在银行,这时生意才会进入到一个稳态。”

投资人投消费时,到底在投什么?

首先要明确,无论是喜茶还是奈雪の茶,到了成长后期,已经是小机构无法参与投资的。他们背后站着的,都是钱比较宽裕的一线机构。这些投资机构风格各异,但追求的都是头部项目的确定

投资行业中,门派众多,比如格雷厄姆的蒂派投资人,这类投资人,讲究的是价值绝对低估,通过大量的购买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股票。进行大比例的分红,或变卖公司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格雷厄姆更强调低价格、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用三流的价钱买二流的公司,用四流的价钱买三流的公司。

还有一种增长投资人,这类投资人重仓“增长”,比如对于餐饮店1家变2家变4家,这就是增长型的投资人。投资头部茶饮项目的,显然都是这一类型的投资人。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以前,投资人们宁愿错过也不愿错投,这是典型的人民PE遗留下的方法论,但现在投资人更怕错过一个明星项目。这就是典型的天使投资人的思维模式。

短短数年,投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以往,投资机构追求的是IPO数量,而今取而代之的是回报金额。经纬一个滴滴IPO能收获10亿美金,而人民机构苦哈哈的投出6、7个案例,还抵不过一个案例的回报。更何况,投资是有成本的,越多的案例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越高。

一家中型美元基金投资团队人数在30人上下。追求超级明星的背后,就是追求绝对的回报和高效。另一层面看,科创板的落地和注册制的到来,让二级市场也潜移默化的发生质的飞跃。一个典型问题是,那些在一级市场得到超高估值的项目,经过二级市场的检验后,估值倒挂、流血上市的案例频频发生。

一二级市场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喊出“只投明星项目”的口号,比如达晨、嘉御皆是如此。“上市容易了,就像是考大学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求拒绝小而美,拥抱高大上。211起步,目标是985,985亿就1000亿市值。”卫哲告诉融资中国。

如果说在消费行业投资一个品牌,什么样的是最好的?无疑,就是茅台这种。投资人为何愿意为茅台买单?“为什么茅台大家愿意付那么多的溢价?市场上有那么多号称跟茅台一个产区一样品质的酒,消费者可能也不会去买。茅台的溢价,就是它的超额毛利,就是品牌的价值。”李岳曾表示。

无论是超级明星项目、还是独角兽和瞪羚品牌。总要从流量的盲区中逃脱出来,真正建立品牌,才是价值的核心。

关键词: 上半年 茶饮企业 50亿支票 茶饮市场